从“艺术巴塞尔”的发展看当代艺术生态特质

“艺术巴塞尔”

“艺术巴塞尔”是于1970年诞生于瑞士小镇巴塞尔的当代艺术画廊博览会,现在于每年3月、6月、12月分别在中国香港、瑞士巴塞尔、美国迈阿密举办,为期约一周。在过去40余年的历史中,“艺术巴塞尔”逐渐从一个区域性艺术交易会转变成为在全球当代艺术生态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艺术活动。2018年的《全球艺术市场报告》显示,基于对全6500余家画廊与经纪人的访谈与调研,46%的交易是在艺术博览会上,而非实体画廊中完成。而“艺术巴塞尔”的三地艺博会无论在参观人数、经销商数量还是销售数量上,都位居全球八大艺术博览会之首。

巴塞尔

有趣的是,“艺术巴塞尔”的影响力与其所处的城市——瑞士小镇巴塞尔的规模产生了极其鲜明的反差。巴塞尔位于瑞士北部,法国与德国边境,人口约15万(2015年联合国统计),面积23平方公里。与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相比,规模甚小——仅纽约市曼哈顿岛的面积就大约是巴塞尔的两倍(约59平方公里),而曼哈顿的人口则是巴塞尔的10余倍(约160万)。虽然早在1913年的纽约就曾经出现过著名的“现代艺术国际展览”又称“军械库展览”,但是纽约并未成为艺术博览会的中心。而“艺术巴塞尔”却从 1970 年诞生以来至今仍持续举办,影响力逐渐增长。在一座小城镇中逐渐成长出的庞然大物,是偶然还是必然?

巴塞尔艺术展


一、“著名的小城市”巴塞尔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左图:《兄弟二人》   右图:《坐着的丑角》

巴塞尔城市规模不大,但是却在地理位置、人口构成、特色行业、文化与艺术传统等众多方面都体现出独特之处。巴塞尔位于瑞士西北角,距离瑞士第一大城市苏黎世80余公里,而距离法国与德国边境线则只有数公里。发达的交通与独特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展览场馆设施及搭建、运输、仓储、保险等配套服务,使巴塞尔从20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发展成了欧洲乃至全球最著名的会展中心,这里每年都会举行从工业品到珠宝的各类会展。

巴塞尔还拥有深厚的文化与艺术传统。巴塞尔大学成立于1460年,是瑞士最古老的大学。而成立于 1661 年的巴塞尔艺术博物馆则是世界上最早向公众开放的艺术博物馆。17世纪中期的巴塞尔市政府购买下了当地名仕伯尼法丘斯·阿默巴赫(Bonifacius Amerbach)的收藏,并决定将收藏对公众开放。这一收藏中有画家小汉斯·荷尔拜因的大量作品,成为巴塞尔艺术博物馆的前身。悠久的历史并没有使巴塞尔艺术博物馆把艺术观局限在古典艺术中,开放与包容的收藏理念使其收藏始终与艺术发展的历史同步成长。1967年,巴塞尔艺术博物馆计划购买两件毕加索早期的画作:《兄弟二人》(1905-1906)、《坐着的丑角》(1923),在巴塞尔市政府拨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巴塞尔市民发起捐款,凑得了画款。这一行为感动了艺术家本人,毕加索之后一下子将自己的四件作品捐赠给了巴塞尔艺术博物馆。在小小巴塞尔城中,有多达 40 余家美术馆与博物馆。巴塞尔深厚的艺术氛围与收藏传统为“艺术巴塞尔”的诞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二、“艺术巴塞尔”的缘起

“艺术巴塞尔”

1.“科隆艺术集市”

海茵·施顿可(Hein Stünke)


虽然专门经营艺术作品的艺术博览会的雏形在16世纪甚至更早就已经出现,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只是正规行会体系之外的艺术交易辅助手段,对艺术世界的影响有限。成立于1967年的“科隆艺术集市”(后称“艺术科隆”)可以说是最早以经营当代艺术为主的艺术博览会。1967 年联邦德国的两位画商海茵·施顿可(Hein Stünke)和鲁道夫·卓纳(Rudolf Zwirner)在科隆的居尔泽尼希节日大厅举办了一场名为“科隆艺术集市”(Kölner Kunstmarkt又称“艺术科隆”)的艺术节,邀请来自欧洲各地的18家画廊,展出与出售现当代艺术作品。“艺术科隆”出现的时期,正是西方当代艺术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地处西德经济迅速发展的莱茵河工业区的科隆,对于艺术品的需求开始增加。但是由于受人口数量与城市规模的限制,科隆没有像巴黎、纽约那样众多的画廊。艺术博览会的形式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区域中艺术收藏需求与画廊数量有限之间的不足。“艺术科隆”的出现吸引了周边同行的关注, 其中就有来自瑞士巴塞尔的画廊主。“艺术科隆”的出现在客观上成为“艺术巴塞尔”诞生的催化剂。

“艺术科隆”对于同样是中小城镇的巴塞尔如何聚集更多的资源、进一步扩大影响极具启发性。60 年代末期开始,巴塞尔本地的一些画廊主及相关人士逐渐感到了来自临近城市苏黎世的成长与战后法国与德国的经济逐渐复苏而带来的压力。而“艺术科隆”邀请展的参展方式把很多巴塞尔画廊排斥在外,使得巴塞尔的画商们难以获益。60 年代末期,巴塞尔的画廊们开始试图探索新的模式,以期可以激活巴塞尔的艺术市场。例如,1969 年,巴塞尔画商们与德国弗莱堡艺术协会合作,在弗莱堡举办了“来自巴塞尔画廊的欧洲艺术”的博览会。

“艺术巴塞尔”

2. 三位创始人

特鲁·布鲁克纳(Trudl Bruckner (1917—2018)


“艺术巴塞尔”的创始人是来自巴塞尔本地的三位画商 :特鲁·布鲁克纳(Trudl Bruckner (1917—2018)、 巴尔兹· 希尔特(Balz Hilt, 1921—)、 恩斯特· 贝耶勒(Ernst  Beyeler 1921—2010)。在德国弗莱堡举办了博览会之后,几位巴塞尔画商成立了“巴塞尔画廊协会”。协会最初的主要成员只有布鲁克纳和希尔特等很少几位画商。希尔特 29 岁开始做经纪人,1955 年在巴塞尔开设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画廊。1959 年他又租用了巴塞尔在 89-91 号高速路附近的一处废弃电影院的空间作为额外的展出空间。1960- 1976 年间,他的画廊的规模逐步扩大。

布鲁克纳女士的艺术生涯则开始于 1956 年她在巴塞尔开办的里亨托尔(Riehentor)画廊。而在此之前,关于她的记述甚少。她只短暂地出现在了 1954 年驻扎在德国的美国炮兵排长艾德温·库柏(Edwin.H .Cooper)中尉的回忆录中。二战之后,库柏中尉一家四口租住在布鲁克纳女士位于巴塞尔附近德国境内村庄 Patersbach 的家中。这一年的圣诞前夜,布鲁克纳一家邀请库柏一家共进晚餐。为了增添圣诞气氛,布鲁克纳女士装扮成圣婴,穿着白色的长袍。这位美军中尉描述中的全职主妇的形象与之后在巴塞尔创立艺术博览会的女画廊主的形象相去甚远。但是就在两年之后,布鲁克纳1956年在巴塞尔开办了自己的画廊,并且一直经营到她90岁退休。1968 年,受到“艺术科隆”的影响,布鲁克纳认为艺术博览会可以给巴塞尔这座城市增添活力,于是向她的同行希尔特与贝耶勒提出了在巴塞尔举办艺术博览会的建议。在 1969 年瑞士巴塞尔画廊协会的会议上,布鲁克纳女士倡议在巴塞尔创办一个名为“艺术”的展会,这次提议获得了众多画商的响应。她为艺术博览会确定的主题——“为了巴塞尔而爱”(For the Love of Basel)也沿用至今。

恩斯特· 贝耶勒(Ernst  Beyeler 1921—2010)


在巴塞尔艺博会的三位创始人中,关于恩斯特·贝耶勒的资料最为丰富。虽然他最初由于顾虑到运营的困难并不支持在巴塞尔举办艺术博览会的动议,但是他加入之后,却成为巴塞尔艺博会的灵魂人物。在“艺术巴塞尔”诞生之前, 恩斯特·贝耶勒就已经是欧洲最重要的画商之一, 他广泛邀请欧洲与美国画廊参加,使“艺术巴塞尔”的影响不断扩大。

贝耶勒的艺术生涯开始于一家由德国人在巴塞尔经营的古籍书店,他在书店中做助理。这位书商在 1945 年突然去世,贝耶勒将书店购买下来自己经营。之后一度改为经营版画。虽然版画的销售状况良好,但是这一领域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更喜爱古典与现代主义艺术。贝耶勒一面不断地学习艺术史知识,一面在寻求着画廊业务的新方向。从50年代开始,他开始展出欧洲后印象派以及现代艺术作品。他既出售塞尚、莫奈、马蒂斯、蒙德里安、保罗·克利等艺术家的作品,也为当时刚刚崭露头角的艺术家,如马克斯·恩斯特举办展览。除了以展览的形式出售画作,他也会先行购买艺术作品,再寻找合适的时机出售。后一种模式令他的收藏在欧洲艺术市场不断增长的70、80年代急速升值。

首届艺术巴塞尔图册封面


“艺术巴塞尔”并没有采用“艺术科隆”的邀请展模式,而是公开招募参展画廊,再由主办方进行筛选。同时,最初的画廊博览会的名称是“国际艺术博览”(International Art Fair),强调其国际性。首届艺术巴塞尔图册的封面带有强烈的东方韵味。在红色背景上,是用中国书法风格书写的将 ART 的三个字母组合成的象形文字形式的“ART”。这一风格与20余年之后中国艺术家徐冰的“新英文书法”如出一辙,体现出在多元文化中寻求沟通与融合的思想。首届“艺术巴塞尔”接纳了来自 10个国家的 90余家画廊和 30家出版机构参展。第二届邀请了来自 11个国家的 120个画廊。两届博览会的前言中,组织者都强调了这一博览会是跨国与跨界的艺术交流的平台。如果说“艺术科隆”完成了在局域艺术生态内部为艺术家、画商、收藏家、艺术机构搭建平台的功能,“艺术巴塞尔”则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又更广泛地向艺术圈之外拓宽了社交网络。同时,科隆与巴塞尔艺博会的诞生也预示着当代艺术博览会以一种新的面貌重新进入历史的舞台——艺术博览会不再是附属于艺术画廊体系的一种锦上添花的副产品,而成为艺术生态中产生影响的有机组成部分。

“艺术巴塞尔”

3.“瑞士样品博览会公司”

“艺术巴塞尔”的运营公司虽然三位创始人关于设立艺术博览会的动议得到了巴塞尔市画廊协会成员的支持,但是实现这一计划,他们还需要解决场地、资金、运营等诸多问题。1970 年首届“艺术巴塞尔”的展览图册上,展览的组委会成员中,除了三位创始画商、巴塞尔艺术博物馆馆长等艺术界人士,还有巴塞尔与苏黎世政府机构的代表以及三位来自“瑞士样品博览会”公司(Schweizer Musternesse Basel)的成员,他们是包括公司总经理赫尔曼·豪斯沃斯(Hermann Hauswirth)在内的主要管理人员。从之后历届“艺术巴塞尔”的图册中可以看出,组委会名单中始终包含这家公司三名左右的管理人员,可见其对于“艺术巴塞尔”的重要。

“瑞士样品博览会”公司是由巴塞尔市政府投资成立的企业,设立之初建设了大量巴塞尔市内的公共设施,包括巴塞尔市会展中心,即“艺术巴塞尔”的举办地。1916 年巴塞尔政府策划组建“瑞士商品博览会”,其负责人比利时艺术家 Jules de Praetere 认为,这一活动可以进一步拓展为年度“样品博览会”,以期与当时久负盛名的成立于 1895 年德国莱比锡的“样品博览会”形成竞争。他的想法很快就得到了巴塞尔市政府的支持。“样品博览会”与传统展会的不同点在于其主要参加者是生产商与经销商。在展会上并不直接出售货品,而是由生产商展出样品、模型、图片,由经销商下订单购买。从交易形式上,这样的展会简化了运输、展出、销售的环节。1917年“首届瑞士样品博览会”展出了从化工、医药、建筑材料到珠宝、设计的各类产品。在15天的展期中,举行会展的两个场馆6000平方米的空间共有831家展商参展,接待了30万人次观众的参观,总交易额达到2500万瑞士法郎。1920年巴塞尔州政府组建了“瑞士样品博览会集团”,州政府通过专门委员会宏观管理公司,并委任总经理管理具体事务,每年从州财政中拨款20万瑞士法郎支持公司运营,直至1947年“瑞士样品博览会”实现自负盈亏。

“瑞士样品博览会集团”成立的最初几十年间对巴塞尔室内的会展场地进行了大规模改造, 从 60 年代开始着重将业务拓展至展会策划与运营。“瑞士样品博览会集团”的第四位总经理Hermann Hauswirth博士将艺术巴塞尔纳入“瑞士样品博览会”的版图。在他的任期内,他着力将原来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展会,转型为更加专业化的展会。1957年,巴塞尔举办了第一次专业性展会——木材加工业博览会,之后其他专业展会逐渐增多。几乎与艺术博览会同时出现的,还有腕表与珠宝等文化艺术类商品的博览会。正是在“样品展销会”逐渐走向多样化与国际化的环境下,几位画廊主关于召开“艺术博览会”的提议得到了公司的支持。

“艺术巴塞尔”

三、“艺术巴塞尔”与当代艺术生态

长久以来,受浪漫主义作品和思潮的影响,艺术家的形象常常被描绘成在暗夜中孤单前行的勇士。事实上,艺术的创作始终都是在一个或简或繁的系统当中完成的。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因素——有来自信仰、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有来自技法、材料、风格的影响,有来自社会与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它们组成了艺术创作和发展的环境。在艺术发展到当下的 21 世纪,围绕着艺术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简言之,它以艺术为中心,由学术体系(美术馆、艺术评论、艺术批评、策展等)提供创意、理论、观点;同时由市场(画廊、拍卖公司、经纪人、收藏家、艺术博览会等)提供资金与物质支持。艺术本身是这一系统的核心,而这些组成部分也对艺术产生影响。这些交互作用体现了不同形态下生态系统的特色,映射出艺术生态发展的不同模式。

具体到“艺术巴塞尔”,它的发展体现了当代艺术生态环境中的许多特点。例如,当代艺术的全球化特质。当代艺术中的很多流派,例如波普艺术,并非只关心本土或者本民族的个体问题, 而是聚焦于整个人类社会都在经历的消费主义热潮。这也使得“艺术巴塞尔”从创立之初就没有沿用本土艺术博览会的策略,而是邀请更多国际画廊的参与。随着瑞士展览规则中对于参展商国别的限制在1972年取消,巴塞尔很快就成为欧美主要画廊云集的展会。1973 年艺术巴塞尔就推出了主题为“美国艺术”的国家专题展览,聚焦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1978 年推出了“法国艺术”的国家主题展。在此期间,还陆续推出了类似威尼斯双年展的展出模式,以国家主题展览的形式展示了来自欧洲各地艺术家的作品。


《邮差时间》(Il Tempo del Postino)

请点击播放


当代艺术创作自二战以来非常活跃,新风格与流派层出不穷。如何紧密地关注与捕捉这些创新点,也成为“艺术巴塞尔”历年展会的重点。1974年推出了名为“新趋势”(Neue Tendezen)的板块,由艺术界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在参展画廊中甄选出呈现趋势性风格的50家画廊组成。其中包括纽约的卡斯特里画廊、巴黎的索娜本画廊等当时着力推广当代艺术的画廊。80 年代末期以来,“艺术巴塞尔”还陆续将摄影、影像、行为艺术、电影、歌剧、设计等非传统艺术门类纳入展出板块。1989年“艺术巴塞尔”推出了由16家画廊展出的一系列重要摄影艺术作品,以及5个特别策划的摄影艺术专题展览。1995年首次开辟了“影像艺术展区”,1999年开辟“光映现场Film”板块,播放由艺术家创作完成或与艺术家有关的电影。2009 年,在展会期间还演出了三场由当代艺术家埃利亚松创作的视觉艺术歌剧《邮差时间》(Il Tempo del Postino)。

2018 艺术巴塞尔“艺术无限”现场


伴随着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形态的是其评判体系的多元化,对形态各异的当代艺术作品如何解读、评价,往往需要由生态系统中多方因素合力完成。在当代艺术这样的特质中,原本只是商业交易平台的艺术博览会,也开始通过呈现自己的艺术观参与艺术评判话语权的建构。1979 年“艺术巴塞尔”将“新趋势”更名为“新角度(The Perspective)”,这一板块开始打破固有的画廊展位展出的形式,而是在专门的区域展出由专家委员会挑选出的16位艺术家的作品组成。这一模式的呈现效果更接近美术馆当代艺术展的模式,使原本商业气息浓厚的艺术博览会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气氛。2000年,“艺术巴塞尔”开辟了“意象无限Unlimited”板块。这一空间每年都由特邀策展人进行策划,在常规展区外的一个巨大的开放空间,展出大型装置、雕塑、行为艺术作品等。2004 年在美国迈阿密“艺术巴塞尔”推出了“策展角落(Kabinett)”——在参展画廊中挑选出数个画廊,在展厅内另开辟出一个新的空间,以主题性展览、艺术史回顾、艺术家个展等小型学术展览的形式展出。这些艺术项目的呈现,既体现展会组织者的艺术观点,同时有效地为收藏家与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艺术现状的平台。

Art Basel Cities-Buenos Aires


艺术博览会这一形式自身和艺术生态中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在当代面临着如何更新与调整的问题,以期适应正在转变的艺术生态环境。艺术博览会的传统模式是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内举办展会,通过向参展商收取参展费用、向参观观众出售门票而获得收入。在这一相对简单的商业模式中,因为参展商数量与参观人数相对固定,利润增长点不多,如何进一步拓展这一相对固定的模式,以实现收入增长是艺术博览会面临的挑战。除了在艺术门类上进行扩张,“艺术巴塞尔”采用的最主要的应对手段是在地理范围内扩张。1993年“艺术巴塞尔”将“Edition”——专门展售价格相对低廉的限量版艺术品的展会,吸纳进“艺术巴塞尔”,专门成立了名为“限量编制”展区。2010年瑞士巴塞尔将展会延伸到会展场地以外的巴塞尔的旧城区,在那里开辟了“城艺之旅”(Parcours)区域,展出公共艺术作品与项目,同时举办艺术活动。2002年12月,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首展开幕;2013年,首届“艺术巴塞尔”中国香港展开幕。从而搭建起了在全球亚、欧、美三大洲,分别在3月、6月、12月举办展会的庞大艺术会展模式。在此基础上,2016年开始“巴塞尔艺术展都会”计划(Art Basel Cities)。这一计划将每年选择不同城市,通过与当地的相关政府与艺术机构合作,举办展会等艺术活动。2017年底,这一流动艺术博览会的形式首先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实现——11月2日至5日,“艺术巴塞尔”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展了一系列艺术项目,包括展览、表演、讲座、大师班等活动。

博览会 展会 巴塞尔 巴塞尔画廊 巴塞尔艺术 画廊 画廊博览会 艺术 艺术博览会 艺术巴塞尔 艺术画廊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